民俗風情
杜官灘馬皮舞
來源: 發(fā)布時間: 2023-04-20

獲嘉縣徐營鎮(zhèn)杜官灘村的“馬皮舞”,是一種全國罕見的、具有獨特藝術形式且別開生面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,始于明,盛于清,在民國時漸入湮境。以前有“耍馬皮”“神馬皮”之稱。現在稱“馬皮舞”者居多,又稱“巨鞭馬皮舞”“金龍馬皮舞”。

“馬皮舞”已有近600年的歷史。據杜官灘村的杜氏族譜記載,明成祖永樂二年(1404),精通“大洪拳”的杜氏先人杜昆率杜氏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至獲邑之南,將拳藝傳于后裔。明思宗崇禎十三年(1461),豫北大旱,飛蝗滿天,顆粒無收,哀鴻遍野,因杜氏族人精通拳術,一些人便以武求生,淪作響馬,禍害百姓。后來為鎮(zhèn)住族人作亂,使族人歸順民意,不再禍害人間,杜氏在村西各修一座五道廟和牛王廟。廟修成后,殺馬祭天,表示上天已收響馬歸天;并將馬皮割為條縷,制成長鞭,賜名“金龍馬皮鞭”。在表演鞭技時,間以獨特的舞蹈方式,祈求上蒼顯靈,鞭撻邪惡,匡扶正義,這奇特的家規(guī)寄望杜氏后人做于國于民有用之人。這就是“馬皮舞”的淵源。

從具體表演形式來看,“馬皮舞”實際上是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形式。它以“釘馬祭天,皮革制鞭,武舞兼?zhèn)洹睘樘攸c,其主要道具是一根馬皮編制的長達七米的軟鞭。表演時一人居中,展揮重約30斤,長7米的巨鞭,八人扮馬繞圈作舞。扮馬者身背“將架”,“將架”上披紅掛綠,并綴有數枚銅鈴,叮當作響,意為“響馬”已改邪歸正。“將架”上描繪劉備、關羽、張飛、孔明、黃忠等諸將圖像。

古時候演出“馬皮舞”,在掏花過門時,執(zhí)鞭者每甩響鞭,都要首拜劉備,次拜孔明,再拜關羽、張飛、趙云、黃忠等。后隨時代變遷,演出中取消了“拜將”形式,而以巨鞭武技和扮馬將架(墻隊)武技相結合。傳統(tǒng)表演中墻隊以大跑為主,頗耗力氣;現代表演在跑動的基礎上填入步法和手勢(如藏式舞步節(jié)奏、鑼鼓節(jié)奏、踢踏的振步節(jié)奏等形式),表演起來,既節(jié)省體力,又節(jié)奏靈活鮮明,具較強的可觀賞性。

“馬皮舞”的主要道具有山麻大鞭(長約7米,外編山麻,內包長約3米的棕繩,呈龍形。鞭重約17~20公斤)、春秋大刀、攔棍、鉗架(木制),其中鉗架上綴有銅鈴,因為“王爺”是神靈的附身,所以不穿鞋子,這是從明朝就開始傳下來的規(guī)矩,“通天者無履”。  

“馬皮舞”的表演種類非常多,包括“虎步登山”“青龍甩尾”“纏頭過頂”“霧中霹靂”,以及刀技“回首望月”“關帝亮相”“鷹擊長空”“麒麟踏雪”等,具有典型的民間武術特色,沒有相當造詣的武者很難做出這些動作。而“王爺”的扮演者,更是必須身懷武功,揮動20公斤的山麻大鞭氣不喘心不跳,鞭子指到哪兒打到哪兒。  

現在的“馬皮舞”已經演變成為一種集武術和舞蹈為一體的民間藝術表演?!拔湮柘嗳?,武舞兼?zhèn)洹笔撬幕咎卣鳌?/span>

1983年,“馬皮舞”被專家確定為全國惟一、獲嘉縣獨有的民間舞蹈形式,具有特殊的表演風格和重要的文化價值。2004年, 新鄉(xiāng)“馬皮舞”被列為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名錄。2008年12月被授予“新鄉(xiāng)市非物質文化遺產”。2009年入選“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”。目前,省文化廳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